台灣因【愛】而發亮
他們這樣愛台灣:威斯康辛大學台灣布袋戲團20年
文/蘇怡帆(美國猶他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、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委任教授) 2017-02-04 11:18
對很多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分校(University of Wisconsin-Madison)念書的台灣學子而言,許多美好的快樂與感動都是來自「威大台灣布袋戲團」 (Taiwan Puppet Troupe @ UW-Madison)。那些團員們間的嘻笑聲、那些看著台灣文化受到台下觀眾喜愛時的激動,以及那些情誼和故事,是每個團員們曾經共享的回憶。
【專文】他們這樣愛台灣:威斯康辛大學台灣布袋戲團20年
「威大台灣布袋戲團」和台灣學子們的第一次火花
台灣學子和「威大台灣布袋戲團」的第一次接觸,多半是在當地留學生舉辦的秋季新生迎新活動上。迎新會中,總會看到布袋戲團學生團長帶著團員們,拿著精緻又充滿台灣味的人偶,聲嘶力竭地和每個新來乍到的學生介紹布袋戲團,邀請他們到九月初舉辦的期初聚會看看。
成員的宣傳台詞五花八門,有成員努力和新生解說布袋戲團獨特的卡拉OK布袋戲(也就是口白和音樂都已經錄好,團員只需要配合劇情操作布偶),用心說服新生就算沒有布袋戲經驗,也能在短時間內上手;也會看到老團員開心地拍著胸脯和新生保證,在布袋戲團不只有好吃好玩的,還能交到一輩子的好友;不時也會聽到團員,和新生細數自己的演出故事,驕傲地告訴新生,他們如何透過布袋戲,讓美國民眾認識台灣。雖然每個人對布袋戲團的印象停留在不同面向,但是每一句的宣傳中都滿載著支持,都蘊含著發自內心對布袋戲團的愛和感動。
為什麼呢?因為布袋戲團不只是很多麥迪遜學子精神上的避風港,也有個實體的家讓成員們可以固定聚會、練習演出,享受毛茸茸夥伴們(三隻大狗、一隻小貓,還有一隻小鳥)的陪伴。而這個家,其實是布袋戲團兩位親切的大家長麗伶和Hiro自己的家。
「威大台灣布袋戲團」20年的悠悠歷史
兩位大家長是「布袋戲團」的創團元老之二,從1997年就守護著這個社團在麥迪遜茁壯、成長。每次想起布袋戲團的歷史,總忍不住想,他們兩位是用什麼樣的心情,這麼多年無回報地經營著這個社團、照顧這些異鄉孩子們呢?他們是用什麼樣的力量,扶持社團走過初期風雨飄搖、沒有穩定團員加入的日子,來到現在每年有近20個固定班底的榮景;他們耗盡了多少心思,讓社團從一開始只有一齣「虎姑婆」的劇本,到現在有四個完整戲劇版本,能讓團員練習、表演;他們又花了多少氣力到處接洽,才能讓初期沒有固定演出機會的布袋戲團,到現在一年在中西部至少有三個以上的表演邀請,讓成員們有機會透過布袋戲團,和北美社群宣傳我們對台灣的愛和驕傲。
威大台灣布袋戲團在1997年創立之初,演出劇本只有中文配音版本的「虎姑婆」,沒有固定團長和團員班底,因此每當有演出邀情時,就只能匆忙找四個人湊團表演。在這段日子裡,團員們到處接洽演出機會,也開始擴大招生;也是在那個時候,他們意識到這些卡拉布袋戲的配音如果是英文版本,將能更有效地和美國觀眾傳達故事。因此他們在學校錄音室,重新錄製了「虎姑婆」的英文卡拉帶。
在2000年夏天時,麗伶接下了第一任的團長,開始正式組團和練習,為了替「威大台灣布袋戲團」打響知名度,他們努力巡演,每個月至少一次在當地的小學演出。當社團漸漸穩定後,麗伶卸下社團一職改退居幕後,默默地守護社團、替社團成員擋風遮雨,並且幫助對外推動不同行政事項,而社團招生、號召演出,以及規劃聚會等學生圈內的事務,就交由學生社團團長來推動。團長的任期大概是一到兩年不等,歷任團長包括林俐君、Amy Lin、李孟澤、Wendy Ho、Charity Juang、Jerry Hsueh、薛光榮、馬鼎嵐、林子期,謝大洋與陳幼馨、以及現任的陳愷筠和劉雅琪,他們努力地維繫著布袋戲團團員間的情感,以及推動著社團的成長。
引述來源
全球行善~璀璨台灣~榮耀亞洲~響應國際行善日
響應國際行善日,高雄市政府社會局、社團法人高雄市志願服務協會及中華民國志工總會今(10)日下午假高雄市文化中心圓形廣場舉辦「行善日十週年~全球接軌」活動,近3000民眾、非營利組織及志工團隊等匯聚一堂,響應行善精神、分享行善心得並立下行善宣言。準副總統陳建仁、陳菊市長及衛生福利部李美珍司長也親臨會場,參與全球接軌啟動儀式,盼由高雄出發,捲動全台灣及亞洲民眾的善心,與世界攜手行善及投入志願服務,讓各地洋溢著溫暖與愛的幸福。
「全球行善~璀璨台灣~榮耀亞洲」行善日十週年全球接軌 千人響應凝聚正向能量
2016.4.12 張貼單位: 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
有鑒於近幾年發生之重大社會事件造成社會大眾人心惶惶,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備受考驗,高雄市志願服務協會首發引進「行善運動」,顛覆傳統文化行善不欲人知的概念,透由善行的凝聚引領更多人發心行善。今(105)年為行善運動推展十週年,許多非營利組織、學校單位及志工團體等均熱情響應,並以實際行動傳播歡樂傳播愛,舉凡協助實務銀行物品上架、打掃社區、關心鄰里、發票募集協助弱勢團體、淨灘淨山、舉辦家庭日等。今(10)日更有將近60個團隊透由現場成果展示分享行善樂趣與心得,也設計簡單善行,如對陌生人的微笑、與親人說句讚美的話、贈與卡片與禮物予育幼院的孩子、登記加入志工行列等,邀請民眾傳遞正向影響力,場面溫馨且熱鬧。
行善日於2007年由RUACH TOVA(良善精神)非政府組織發起,2011年設立國際行善日世界總部,將其推廣至國際,每年擇1日邀集世界各國共同響應行善精神,促使「行善日-全球接軌」成為重要的國際運動。至今已有70多個國家共襄盛舉,參與人數達93萬人次,1萬1,000多個善行義舉。國際行善日世界總部執行長Mr. Kaynan Rabino(凱南˙羅比諾先生)於3月24日至29日親自造訪台灣,宣傳國際行善日的精神與意義,為台灣行善全球接軌活動揭開序幕。台灣,是亞洲第一個響應行善日的國家;高雄,是亞洲首座以城市之名推廣行善運動的城市。
高雄市陳菊市長表示,「行善」是一項豐富自我與成就他人的美麗行動,一件隨手的善行義舉,透過「善循環」的力量,都將帶給社會莫大的影響力。近來雖然發生一些讓人感到遺憾的社會案件,但台灣特有的人情味,讓社會各處仍持續發生許許多多互助與關懷的溫馨故事,令人感到欣慰。參與志願服務是行善的實踐方式之ㄧ,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立法至今已15週年,高雄市也是台灣唯一連續15年來榮獲志願服務評鑑優等的城市,目前總志工人數已達10萬5,138人,分別於文化、教育、社會福利、衛生醫療等25個領域多元發展。本市並設有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及志工媒合網路平台,歡迎民眾一起來做志工,關懷社會,讓我們「最愛生活在高雄」。
透由今日行善力量的集結,以及對行善的宣誓與支持,讓我們跟著世界一起轉動,邀請您,不論是個人或團體,不論是簡單微笑或社會服務,都可將行善的善行點滴以照片、影片及文字方式,發佈至「Good Deeds Day-Taiwan」粉絲專頁,「小小善行~大大感動~行善Easy Go~」。
引述來源
對日賑災捐款 台灣第一
日本「週刊新潮」最新一期刊出總統馬英九上電視為日本震災募款的圖片報導,台灣捐款排名第一,讓日本人很驚訝,也了解到台灣是患難見真情的朋友。
報導說,這次311大地震有130國以上的國家與地區來援。如美國,不只是捐款,還將救援命名為「朋友大作戰」,動員約1萬8000名軍人。另外,世界上最窮國之一的阿富汗也捐8200萬日圓,還有很多非洲貧窮國家也捐善款。
國際中心/綜合報導 2011.04.15 / 16:02
不過,全球援助當中,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來自台灣的援助。台灣出動救援隊、物資等,也透過紅十字會捐款竟然達109億9000萬日圓(截至4月1日為止),而且9 成是民間的善款。台灣人口約2300萬人,捐款比美國還多。
報導引述一位旅台的日籍媒體人的話表示,台灣在1999年921大地震時,日本率先派145人的救難隊,也送了巨額捐款,台灣人不會忘記當時的恩情。報導引述外交評論家宮崎正弘的話,批評日本的親中(中國大陸)政治人物和媒體並沒善待台灣。
宮崎表示,曾有一位親中的日本政治人物河野洋平因天候不良,搭乘的飛機緊急在台灣降落,但卻一步也不踏出機門。這對台灣真的很失禮。他說,311東日本大地震,前總統李登輝也對災民發出鼓勵訊息,但親中媒體卻不太報導。他認為「雨中的朋友」才是真正的朋友。
另一方面,日本的大旅行社「HIS」昨天也在日本發行量最多的「讀賣新聞」刊登一整版廣告,感謝台灣人,並刊出台灣派救難隊、捐救援物資、台灣紅十字會透過電視台辦慈善募款等,約110億2000萬日圓(截至12 日止)。
感謝文指出,日本人感謝來自國際的援助,造訪這些國家有助於這些國家從事觀光業人們的生活,也對日本找回活力有所幫助。
最近在「2ch-taiwan」部落格上,翻譯了日本網路上對一張的圖片的討論,內容為一隻畫有日本國旗且受傷的貓,抱著全身彩繪中華民國國旗的貓,雖然被轉載後被命為「台灣在炫耀了」,不過,當地網友反應則令人出乎意料。
日本網友認為,「台灣的話沒有關係,如果是中韓就要踢人了」,也有人認為,「好可愛喔!想要讓日本依靠」,另外,還有當地網友表示,「真的很喜歡台灣,亞洲國家中最喜歡了」、「為了日本做了這麼多,感激不盡!台灣遇到困難的時候,一定會以禮相報的」。
另外,更有日本網友為台灣在宮城強震發生第一時間時,主動表達願意派救難隊前往救援遭拒而抱不平,並痛批中國的救援隊才來15個人外務省卻跑去迎接;此外,有人還表示,「愚弄台灣的傢伙,我以身為日本人為恥」。
引述來源
慈濟國際賑災
慈濟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,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起,迄今援助七十個國家地區。對於受災國家,除了提供糧食、衣被、榖種、藥品的緊急援助外,還援助建房、建校、協助開發水源、提供義診;關懷項目儘管有別,「尊重生命」理念卻是始終如一。
從關懷台灣本土出發,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,慈濟全球性的救援行動,足跡橫跨歐、美、亞、非、大洋洲等五大洲,在2003年獲聯合國肯定,成為台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(NGO)的慈善團體。
19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,台灣經濟蓬勃發展,創造出空前的物質富裕時代,建立了世界所稱譽的「台灣經濟奇蹟」;許多因經濟奇蹟而致富的人,在物質欲望、金錢遊戲中,迷失心靈,以致台灣被外國媒體冠上「貪婪之島」的稱號。
1979年,證嚴上人期能解決台灣東部醫療匱乏的窘境,發起籌建醫院,進而觸動了寶島上無數的善心,四大志業得以積極穩健推展,慈濟的大愛逐漸向海外延伸擴散。
1991年4月,強烈颶風「哥奇」襲擊南亞孟加拉,引發洪水氾濫,造成約14萬人死亡。慈濟美國分會聞訊發起美金「一人一元」的勸募活動,並將消息報知台灣本會,證嚴上人欣慰分會能夠如此自動自發地展現「人性之愛」,並呼籲大家「在福中要知福再知福,每人節省一個麵包的錢,來響應這個活動」。一個月內即募得十五萬七千餘美元,轉交美國紅十字會,協助孟加拉災後重建,也為慈濟的國際救援拉開了序幕。
同年夏天,中國大陸華東、華中地區發生世紀大洪澇,兩億多人流離失所;基於不忍眾生深受澇害凍餒之苦,上人力排眾議發起賑災活動,讓災民「有飯吃、有衣穿、有屋住」,讓孩子「有書念」。
證嚴上人把「為佛教、為眾生」的理念,化為「拔苦予樂」的具體行動;以大愛為號召,跨出台灣,跨越政治、種族、宗教、國界、膚色等限制,引領慈濟人從關懷台灣本土出發,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,為世界上因天災人禍不幸遭受災難者,提供幫助與關懷,展現台灣的「愛心存底」。
引述來源